導讀:從有關數據看,我國知識產權事業蓬勃發展,成果豐碩。2012年,我國三種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205.1萬件和125.5萬件,發明專利受理量居世界首位。然而知識產權卻成食品機械行業發展短板。從科研產品開發上看,還基本停留在測試仿制階段,自行開發能力不強,科研投入少。
知識產權事業蓬勃發展 食品機械領域急需提高質量 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發布的《2012年全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我國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持續平穩提升,由2007年的48.13持續升至2012年的60.77,創造、運用、保護和環境等4個要素指數全面改善。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是指從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環境等四個方面采用10個二級指標、40個三級指標而構建的知識產權評價體系,可全面客觀反映我國專利、商標、版權等各類知識產權發展狀況。該指數逐年提升表明,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綜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
在加快轉型的大背景下,國家從戰略高度推動知識產權事業發展。2007年,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實施以來,專利戰略、商標戰略、版權戰略以及農業、林業、國防、中央企業、科技等重要領域知識產權戰略或規劃相繼出臺,并按計劃逐年推進,逐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
當前,在我國知識產權總體水平提升的過程中,也存在著知識產權發展不平衡性日益顯現、專利數量增長并沒有伴隨質量的同等提升、專利運用能力相對薄弱等問題。
我國的食品機械產業是一個完全靠市場推動發展起來的產業,起步低、規模小、歷史短、發展速度快是它的特點,同時產品技術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標準化程度低、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嚴峻,同質化低水平惡性競爭,市場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大型化、智能化高端食品和包裝機械主要依靠進口。
在我國近7000家食品和包裝機械生產企業中,95%以上都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并且東西部地域分布差別大,大部分生產企業都集中在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小而多、多而不大、大而不強成為食品和包裝機械行業不爭的事實,與發達國家制造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有數據分析,近7000家企業中約有2000家不夠穩定,每年有近15%的企業轉產或倒閉,同時又有約同等數量的新企業進入這個行業;缺少龍頭企業,年銷售額超過億元的僅十幾家,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的企業約有50家。從科研產品開發上看,還基本停留在測試仿制階段,自行開發能力不強,科研投入少,經費僅占銷售額的1%,而發達國家高達8%-10%。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和重視不夠,先進技術仰仗國外,高端裝備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觀;價格惡性競爭依然存在,產品雷同和抄襲現象仍然普遍,小富即安的思想仍很嚴重;基礎發展相對滯后,基礎零配件、自動化、智能化控制系統和測試儀器、機加工和基礎制造裝備明顯落后于主機發展,并已成為影響食品包裝機械產品向高端升級的瓶頸。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創造研發能力的強弱才是一個企業是否能贏得主動的關鍵。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期,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及相關知識產權部門在“質量”上下功夫、在“運用”上動腦筋、在“保護”上動真格、在“管理”上出實招,推動知識產權成為增長要素,有力支撐創新驅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