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食用油企業漲價遭發改委約談,食品添加劑撲朔迷離行業稱約談,快餐行業內亂象環生其管理人遭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約談。樓市約談,日化企業約談,家電企業約談,酒業約談......放眼市場,最近又有哪些行業被“約談”呢?
企業被約談
食用油被約談
稱漲價后仍虧損,漲價品不足兩成
據《京華時報》報道,近日,金龍魚、福臨門兩大主流食用油品牌宣布對部分產品提價8%,記者日前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已于近日約談了這些企業,這也是政府部門近年來再次因食用油價格問題召集企業約談。
記者從企業證實了發改委約談的消息。此前不久,益海嘉里和中糧集團都表示,旗下的金龍魚和福臨門的菜籽油、花生油品類平均提價8%。兩家企業均稱本次調價幅度遠低于食用油原料價格的上漲以及燃油成本的提高比例,這次調價幅度也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承受力。
對于具體約談內容,企業方面并未透露過多。金龍魚方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原料成本壓力太大,如花生油原料漲幅超過30%,一級菜油原料上漲幅度超過15%,企業最高每噸虧損800多元。0#柴油平均現價是8.02元/升(2012年4月1日),較2011年9月平均7.07元/升的價格,上漲了14%。
"即使此次價格調整,企業表示仍處于虧損的現狀,只是略為減輕企業虧損困境,緩和企業高居的成本壓力",金龍魚營銷公司總經理陳波和福臨門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本次提價的花生油和菜籽油兩個油種相加只占小包裝油市場不足20%的比例,份額非常低。對小包裝油的整體市場和消費者購買成本的影響非常有限。
快餐被約談
國家食藥監局約談麥當勞(中國)公司
3月19日上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食品安全監管司主要負責人對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要求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對3.15晚會媒體曝光的問題高度重視,認真汲取教訓,采取有效措施,立即進行整改,強化誠信教育,嚴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有效維護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3月15日,中央電視臺3.15晚會曝光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三里屯餐廳違規操作、銷售超過保存期食品等問題后,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立即責成北京市衛生局進駐麥當勞三里屯餐廳進行監督檢查,并依法嚴肅處理。北京市衛生局已于當晚展開調查。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食品安全監管司對麥當勞(中國)公司提出四點要求:
一是要認真開展自查。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所有的門店要嚴格按照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全面自查,舉一反三,發現問題立即進行整改。
二是要全面開展教育。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要對全體員工認真開展食品安全教育,進一步提高全體員工的食品安全意識、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和誠信意識。
三是要嚴格進行整頓。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對已停業的麥當勞三里屯餐廳進行認真檢查和整改,加強教育培訓,對違規操作行為進行嚴肅處理。
四是向社會致歉。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要針對個別門店和個別人員的違規操作行為向廣大消費者致歉,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負責人對公司給廣大消費者造成的影響表示誠摯道歉,表示將嚴格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的要求,認真進行整改,切實加強管理,嚴格執行標準,依法誠信經營,切實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健康權益。
據悉,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已對麥當勞三里屯餐廳進行停業整頓。
快餐被約談
北京衛監所約談麥當勞吉野家等11家快餐管理人
違法違規企業將隨時公示
昨天,包括麥當勞、肯德基、吉野家等在內的11家知名快餐企業,被市衛生監督所集體“約見”。市衛生監督所要求各快餐企業就使用添加劑、銷售過期食品等進行自查。此外,本市將嚴格執行和檢查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并將于近期啟動電子監管系統。
“約見”管理人
3月22日下午,11家中外知名快餐企業都出席了“約見”,品牌包括麥當勞、肯德基、吉野家、味千拉面、真功夫、李先生、永和大王等。其中,有的是總經理親自出席,也有的是總監、品控經理等。
市衛監所執法一隊副隊長徐亞東指出,很多企業都是上市公司,確實制定了較為嚴格的制度,但個別員工沒有做到。
隨后,旗下含肯德基的百勝集團到場人員表示,企業已經進行了內部流程規范,將對員工加強培訓。麥當勞出席人員則稱“歡迎社會各界監督”,但未接受現場媒體采訪。
食材將電子監管
為嚴把“進貨關”,市衛生監督所要求,各快餐企業須嚴格落實各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嚴禁餐飲單位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或采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作為原料加工菜品,嚴禁采購、加工、出售過期食品,認真執行質量控制規范。
徐亞東表示,本市計劃于近期啟用餐館食材電子監管系統,并從大型餐飲企業試點,逐步推廣至全市6.3萬家餐飲機構。這意味著,所有餐館飯店采購的蔬菜、肉類、果蔬等都將通過互聯網在電子平臺進行登記。屆時,包括生產、流通、購入、票據等信息,都會實時傳輸至市衛生監督所的電子信息系統中,衛生部門定期進行抽查。同時,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故,將可在此平臺追溯食材源頭。
違法違規隨時公示
市衛生局表示,即日起,如在監督檢查中發現違法違規企業,將會及時向消費者公示,給違法違規企業施加輿論和信譽壓力。
按照市衛生局要求,對于舉報的事件,必須將處理意見和結果給舉報人以答復,舉報或提供涉及食品安全重要線索的行為可獲獎勵。
飽受爭議的“約談”
至于“約談”,當前爭議頗大。盡管從字面理解,這種方式有別于行政命令式的干預,實際上卻幾無差別。當然從抑制物價進而“維穩”人心來看,“約談”也頗有效用。但“約談”可以鎮痛,卻也有可能讓短痛變成長痛。正因此,有必要對“約談”應對通脹的效用進行認真分析。而就對市場格局的影響看,“約談”潛在的因素不容忽視。也即,它有可能助力一部分企業搶占市場份額,而讓另一部分企業失掉市場。
“約談”不可能是無償的。其“有償性”或曰成本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被約談的企業和行業,會有一定的補貼。中糧集團、益海嘉里等最先被約談的企業,就獲得了低于市場價的“定向銷售”。雖然可能不足以彌補企業虧損,但企業所獲得的無形的政府資源,卻注定是一筆可觀資產。而這,也正是“約談”成本體現的第二個方面。“約談”的運作思路很明確,抓住有市場定價權的龍頭企業,以有限的成本付出換來整個市場的價格穩定。
可是,這種成本究竟是否“有限”,尚不能一概而論。企業能夠獲得補貼,看似是為其承擔社會責任付出的合理補償,實際上卻是以行政手段強化這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自相矛盾之處在于,如果說被“約談”企業承擔了社會責任,那些未被“約談”的企業是否就全然沒有承擔社會責任?假如沒有“約談”,那些有市場定價權的企業的社會責任又體現在何處?對于能夠被“約談”并獲得政府補償,未獲此“殊榮”的企業已經嘖有煩言。很顯然,“約談”使得在同一個市場環境中的一部分企業獲得了政府資助,而另一部分同樣服從了行政干預的企業不僅一無所獲,還承擔了市場以及行政干預的雙重壓力。
如果一定要以行政干預市場定價,最好能用明確的方式表明,這樣對所有企業是平等的,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是統一的,市場的競爭機制沒有被破壞;而“約談”這種看似同企業商量的尊重市場的辦法,其實就是以相對軟性的方式行干預之實。但不言自明的干預卻蘊含了畸輕畸重的市場不公,它使得在一個原本不利的市場環境中,強勢企業強者更強,弱勢企業更為不堪。
“約談”,一方面自然體現了相關部門穩定物價、關注民生的決心;但同時產生的負外部效應則是,客觀上也強化了通脹預期,從而與抑制通脹的本意背道而馳。正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行政手段干預物價的雙刃劍效應,目前尚難判斷之于抑制通脹會產生何種結果。直觀而言,調控部門可能樂觀成分居多,他們可能不太相信此輪通脹會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因此,行政手段的運用出現加速而堅決之勢,立基于通脹高點很快就會出現并逐漸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