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月11日,第22屆青島國際啤酒節在青島世紀廣場啤酒城開幕。屆時有16個國家的25個世界知名品牌,共300余種啤酒齊聚一堂。包括青島啤酒、美國百威和米勒、荷蘭喜力、丹麥嘉士伯、日本麒麟和朝日、德國貝克、墨西哥科羅娜以及新加坡虎牌等世界十大啤酒品牌。 在啤酒節之際,一項最新的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啤酒消耗量實現連續27年上漲。中國連續第10年成為最大的酒精飲料消耗國,其2011年的啤酒銷量占到了全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而美國則以11.7%的全球銷量份額再次排名次席。
但是,今天我們所喝的跟前幾年所喝的啤酒種類并沒有什么差別,口味也沒有什么改變,包裝更是千篇一律的“醬油瓶”式的啤酒瓶和易拉罐。即使有些啤酒企業作了一些產品的創新,但絕大部分最終都沒有成功,如女士啤酒、暖啤、苦瓜啤、干啤、果味啤等,均剛有了鋪貨,就被市場不認可,最終折戟而返。
是什么造成了中國啤酒產業創新老大難?
一、中國啤酒市場并沒有按照合理的道路進行發展,因為想走快路,結果卻走了一些彎路。啤酒行業內的許多企業倉促上馬未作市場研究的居多,上馬一個產品后,就可能沒有技術能力再開發新產品;并且絕大部分是屬于中小型企業,對產品開發重視不足,想一支產品走天下。同時,并沒有覺得啤酒口味是啤酒能否暢銷的根本,這樣造成啤酒廠到處開花,但產品品質、口味、包裝等研究不足,開發不足的情況。
二、有的企業可能因為地域或政策的原因而在局部區域銷售不錯,從而產生了產品銷售好,產品廣受認可的假象。這種假象促成企業認為產品好,口味不錯,不需要進行創新的認識,從而放慢了產品創新的進程。這種封閉式消費抹殺了產品創新的發展。
三、缺乏技術人才。中國的輕工業發展進步很快,但輕工學校的學習教材老化,資料更新慢,甚至研究資金可能不足,研究攻關條件不優,使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到社會上后要進行全面的再學習,而這種學習不一定有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所以,真正培養的人才明顯不足或跟國際上相比有劣勢。
同時,培養出的技術人員還可能很快被該行業的勞動密集型的工作環境所同化,最后變成了生產人才或生產管理型人才,技術人才實際上還是處于嚴重缺乏狀態。
四、缺乏研究人才及研究氛圍。也缺乏交流,沒有像很多行業一樣百家爭鳴,研究氛圍活躍,在各種技術刊物上大家交流各抒己見,百花才能齊放。跟飲料行業和白酒行業相比,啤酒行業可以說是一個封閉性很強的行業,以致國內有幾個食品類刊物,根本就沒有啤酒板塊,啤酒研究的作者和文章都出奇的少。即使有一些有志于啤酒研究的人才,,也不得不屈服于行業研究的悲涼。處于這樣的環境,那就更不用去談一些大企業之間的聯合研究與開發,一些企業之間的產品技術合作了。
同時中國啤酒業還可能缺乏一些有效的國際交流。即使是一些在國內已運作多年的國際啤酒企業,在國內也是先推廣其成熟產品,到還沒有開發出新產品時,可能已經折戟而返了。
與國外的同行研究與交流的缺乏,使我們看到國外的一些無醇啤酒、上面發酵啤酒在中國還很少去認知和研究,可能已有一些企業在嘗試,但相對于這世界上正熱火朝天的產品研究開發趨勢,我們作為第一啤酒產能國,不得不感嘆有點慚愧!
五、很多企業的技術人才不是復合型人才,或者說與一線市場無溝通,不能了解到市場的真正需要。很多企業銷售與生產已完全分離,像外企的藍帶啤酒、百威啤酒銷售部門與生產基地分離,青島啤酒的各地事業部,是以銷售為主導,華潤啤酒的生產廠與銷售公司分離,使一線市場上消費者的聲音沒能完全回饋到生產和技術層面(可能一線消費者反饋也較弱)。這樣,造成創新無市場研究基礎,根本不知在什么方向去創新能滿足越來越充滿個性的消費者。
六、企業短期利益看得太重,短期行為嚴重,即使有一些局部的創新,但都沒有長期計劃指引。由于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以及企業贏利能力被競爭嚴重削弱,所以,很多企業只想降低成本或者不想有開發成本,只對產品進行一些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如在產品標識上模糊化,降低產品的一些成分,以圖有一點新意,同時還能蒙混消費者,只想打擦邊球,不想真正花功夫去創新發展。市場上的一些非真正意義上的假“純生”、對酒度和麥芽度的調整,對產品品質的隨意命名如“超、純、淡、爽、酷、極”等,實質上并沒什么改變,反而因為不負責任的調整,使產品品質降低,還傷了消費者的心。所以,到頭來,消費者反而認為創新的東西是劣等貨,非正牌貨,嚴重喪失了啤酒業創新的消費者基礎。
七、沒有產品創新的長久研究。在很多行業,告別是國際大企業,會有很多人和專項小組進行產品發展趨勢研究,如飲料行業的產品發展趨勢,會超前至少三四年成立專門研究小組會研究碳酸、水等向果汁、功能、茶飲料發展的趨勢和可能,他們一直在研究、開發產品,等時機一到,便能迅速占領市場,奪得先機。而我們的啤酒企業卻熱衷于在市場上非常隨意地“出”一個所謂的新產品,看似以市場為導向,實質上是跟風,根本沒想到這個產品能否成活,權將其當作一個戰斗產品。做死了一個,毫不可惜,再出一個類似的,又簡單,又可立刻上馬,又無開發成本,至于產品的長久生命力,企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很少有人會想得這么長遠。
八、沒有有效的產品創新推廣手段,一上市就被淹沒。很多企業的新品上市沒有上市準備,沒有與經銷商、零售商充分溝通,更不用說與消費者的溝通如消費者測試、口味測試及試飲等一些常規手段了。新品一出,與業務員一交待任務,就算上市完畢,等待他們達成銷量目標。而產品能否賣到消費者手里,或者更賣到消費者的心里,這些都好像不是啤酒企業要考慮的產品創新推廣的問題從而予以忽視。結果,不但沒有帶來更多的業績,反而有可能擾亂了原來的市場。
當然,事實也證明,幾個國外啤酒企業雖然在中國也曾經開發過一些產品,但也沒有幾個成功,像百威啤酒的“百迪”,貝克啤酒的“貝德”,藍帶的“藍力”等都最終成了歷史。但是,如果等到外資啤酒企業真正了解了中國市場,真正掌握了中國啤酒運作的規律,我想,對于中國啤酒企業而言,這種未來的競爭壓力是極其巨大的,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因為,無論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外啤酒企業,它們的產品線和品牌線都是相當長的。如近期已位居世界第一的比利時英特布魯啤酒企業,就有兩百多個品牌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產品開發能力也相當之強。美國的美樂啤酒公司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生產基地來生產自己開發的新的啤酒品牌??梢哉f,產品創新,從而奪得產品方面的優勢,是將來中國啤酒市場的重要競爭手段,這也是任何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核心競爭力—產品。
總之,人才太弱,研究沒有,眼前利益為重,長遠規劃太少,手段欠強,自己立場為主,消費者重視不足,導致啤酒行業的產品創新舉步維艱,困難重重。這是啤酒行業的現狀,也是啤酒行業馬上要解決的大問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同時,戰略性地考慮和先人一步地進行產品創新研究,這是啤酒行業現在就不得不邁開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