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糧油工業大多以簡單而原始的作坊為主。除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武漢、沈陽等幾個大城市外,絕大多數地區都是用土磨、土碾和土榨加工糧油,設備陳舊,工藝落后,操作笨重,生產環境差,經濟技術指標低下的狀況可想而知。有一定規模,像樣的加工企業屈指可數,而且這些企業的生產設備大多是從國外進口,更為嚴重的是,全國沒有一家專門生產糧油機械設備的制造廠,這與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和農業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隨著我們國民經濟的恢復,尤其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的糧油加工產量增加迅猛,而為數眾多的糧油加工企業設備陳舊,年久失修,無力承擔這樣的任務,急需進行更新改造。
我國糧油機械發展歷程及小麥制粉設備發展概況
糧油機械工業是糧油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糧油機械工業包括米、面、油、飼料加工設備的制造;糧油倉儲、運輸設備的制造;糧油食品深加工以及包裝、計量、銷售設備;糧油檢測化驗儀器設備。
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況,當時的糧食部決定建立糧油機械廠,實行專業生產,并隨即于1958夏天在青島市首次召開了糧油機械工作會議,制定了糧食部門發展糧油機械規劃,這次會議拉開了全國興建糧油機械工業的序幕。當年十月,即在北京東郊面粉廠機修車間的基礎上,建立了北京糧食機械廠;次年三月經國務院批準,又將無錫市重工業部門所屬的機械制造廠和化工部門所屬的橡膠滾筒廠移交給糧食部,合并成立了部屬的無錫糧食機械廠,同時批準上海市糧油機械制造廠劃歸糧食部直屬管理;1964年又在鄭州鋼板油庫建設工程隊的基礎上,擴建為糧食部鄭州糧食機械廠。至此,初步形成了糧食部門自己的糧油機械制造的骨干力量。
經過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的糧油機械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據統計資料表明,到1985年,全國獨立核算的糧油機械制造廠達233家,糧油機械工業總產值3.8139億元;固定資產總值3.4323億元;糧油機械產品產量合計為9.8萬噸,礱谷膠輥27.59萬只。我國糧油機械工業的興起,為新建、擴建和改造糧油工業企業提供了裝備,初步滿足了糧油工業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土磨、土碾和土榨式糧油加工作坊被徹底淘汰,也結束了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糧油加工工業的機械化和生產工藝的連續化。在全國范圍內,糧油工業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過去若干年來給人們印象中的糧食加工工人所謂“繩捆孛綁”“進去十八,出來八十”的尷尬局面,以及在云貴高原流傳的“冷吊酒,熱榨油,女兒莫進打油樓”的諺語,都成了歷史的笑談。全國成品糧油的加工從數量上到質量上都滿足了當時的市場供應,保證了軍需民食,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到1985年,全國成品糧食產量達到5000多萬噸,其中大米2265多萬噸、面粉2525多萬噸、雜糧225多萬噸以及植物油250多萬噸。糧油工業總產值達243多億元,在中國食品工業中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