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幾年,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主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造成大多數農產品供大于求的結構性和暫時性過剩。因此,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以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化,對調整我國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大意義。
福建省農產品加工發展狀況
農產品加工機械的發展與農業商品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改革開放之前,我省農業主要是傳統技術生產,粗放式經營,各地產品在自給自足前提下,通過政府計劃調節,因此,農村商品意識淡薄,農產品保值、增值問題并不引起人們關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慢,有限的加工機械和設備集中在城市的加工企業中,很少進入農村。
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從農村開始,農民被激發的積極性首先投放于種植業和養殖業中,福建省1978年以來,水果、肉類、茶葉、水產品分別以77.6%、26.7%、29.5%和22.7%的年增長率遞增,各種農產品產量的迅猛增長給農民帶來喜悅,也提出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使農產品保值、增值,將種植業、養殖業產品轉化為經濟效益。農產品是易腐易變品,保質期短,加工的時效性強。農產品是易腐易變品,如果說工業品的積壓意味著資金積壓,那么,農產品的積壓則意味著資金的減少和消失。在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中這一矛盾不那么突出,一旦農產品產量猛增加,解決產后處理加工問題就顯得尤其迫切,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開始了我省農產品加工機械與設備發展和普及的黃金時期。表現為如下特征:
1、福建省二十年來農產品加工機械數量猛增,八十年代初起步,至"八五"計劃期間,加工機械動力已超過100萬千瓦;"九五"計劃期間,數量繼續翻番,呈現幾何級數發展之勢。
2、加工機械設備的性能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以烘干設備為例,八十年代初期,農村烘干設備主要是農民個體戶購置小型烘干機,日加工量大約1--5噸,大量為土制烘干機,加工產品主要供應國內市場?,F在農村加工企業烘干設備日加工能力達到幾十噸,各種優質烘干裝置、凍干裝置進入農村加工企業,所加工產品大量銷往國際市場。
3、加工機械化重心逐漸從集中城市向農業產地遷移,鄉鎮企業不但在數量上超過城市加工企業,而且企業規模、加工機械設備現代化水平也逐步提高。在乳制品加工方面,南平長富集團公司采用的加工機械設備現代化水平超過福州任一廠家;在果蔬加工方面,龍海地區引進的速凍設備,莆田蔬菜脫水廠的凍干裝置等都率先實現了加工設備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