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支雪糕有19種添加劑,25克蛋糕含17種添加劑,中國人每天吃近百種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這種新聞一直充斥耳邊。日前,央視網發出一條微博引發網友的關注,一包方便面最多可有25種食品添加劑,該微博在其他新聞網站轉發時,被起了個極為“驚悚”的標題——《別吃方便面,有毒》。
為食品添加劑正名 談添色變沒必要 事實:近期“數添加劑個數”的熱潮是個有趣的現象,因為正規企業一直都按國家規定把使用添加劑的情況標注在商品包裝上,現在卻被當成負面新聞報道,難道消費者要選擇無標識的“三無”食品嗎?一種食品中含有N種食品添加劑,其實這意味著要達到生產工藝和口感的要求,需要這N種食品添加劑,僅此而已。
孫寶國:食品添加劑在中國被“妖魔化”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食品添加劑發展水平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但就食品添加劑而言,中國應該是落后的,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態度。“不管是發達國家或者其他發展中國家,公眾都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食品添加劑,只有在中國食品添加劑被‘妖魔化’了。”
孫寶國指出,目前我國公眾、社會對食品添加劑普遍的態度已經影響到我們國家食品添加劑行業的發展。“其實最終影響到什么呢?影響到我們國家食品工業的發展,影響到中國食品的品質和質量,這是一個應該引起反思的問題。”
孫寶國介紹說,這些年他到美國、到英國等國家,發現這些國家或地區一些新的食品添加劑、色素、食品香精等被封裝成小瓶在超市售賣。這些添加劑產品會提供給消費者一個說明,人們買回去之后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做各色的食品。“但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目前還不普遍,僅有小蘇打、木糖醇之類的才會出現在超市柜臺上。”
此外,孫寶國還表示,發達國家在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數量上同我國也有比較大的區別。“世界上各主要發達國家,食品添加劑的品種比我們國家要多很多,我們國家是2397種,美國有5000多種,全世界各國平均使用的最保守的食品添加劑也有一萬多種。”
云無心:多種添加劑同時合法使用也是安全的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劑都有“超標”之說。有很多食品添加劑在人們可能使用的范圍內,不可能達到“有害劑量”,所以國家標準里就沒有限量,也就無所謂“超標”。比如乳化劑、增稠劑、色素、甜味劑、香精、香料等。
其次,對那些“大劑量長期食用”可能對身體帶來副作用的食品添加劑,通常都按照動物實驗“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的劑量,除以了一個很大的保險系數,才作為人的安全劑量。在評估安全性的時候,需要考察“大劑量”時對身體哪個器官、以什么方式產生危害。如果幾種食品添加劑“可能危害”的器官不同,那么同時食用時產生的危害并不會疊加。只要各自都在安全劑量以內,就不會“相互作用”或者“互相疊加”導致危害出現。
還有許多添加劑“可能危害”的器官可能相同,但是作用的機理不同,理論上說“可能”會疊加起來。歐洲曾經做過評估,結論是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排除這種“疊加”或者“相互作用”導致危害的可能。只有少數幾種有“理論上的擔憂,而實際上不足為慮”。
還有一些食品添加劑,“過量”時產生危害的機理是相同的。這些食品添加劑會被歸為“一組”,安全限量是它們的總和。比如說,苯甲酸和苯甲酸鈉,在醬油中的限量為每公斤1克。但是這1克是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相應的苯甲酸的總和。比如,如果加了0.8克苯甲酸,就不能再加0.4克苯甲酸鈉,因為它們加起來就“超標”了。
在我們的國家標準中,還規定“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劑在混合使用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應超過1”。比如,一千克醬油中最多可以加入1克苯甲酸或者2.5克丙酸。但因為二者都是防腐劑,在共同使用時就要受到這條規定的限制。比如,同時加入0.5克苯甲酸和2克丙酸,雖然各自都“沒有超標”,但其用量與最大用量的比例之和是1.3,超過了1,也算是“超標”了。
點評:別再給食品添加劑戴“有毒”帽子 事實上,“方便面有毒”的說法是一個很有些年頭的“老調”了,按說已經沒什么新鮮,這次竟由央視重彈,的確讓人感到有些意外和不解。不過,與以往初聞此言的偏聽偏信和一邊倒表示“不吃”的態度不同,面對這種重彈的“老調”,網友們的表現已經理性多了。從網文跟帖看,差不多有一半的網友對“有毒”表示不認可,認為這是一種無知,是在炒作。其中,山東泰安的一位網友跟帖稱:“所有的調味品,包括鹽、醬油、醋、味精等都是食品添加劑。在這里罵的,哭天搶地的,期盼青天大老爺的,確實很適合生活在原始時代,因為那個時代茹毛飲血,根本就不需要添加劑,也不需要思考。”
也有網友用反證法說事:“方便面是一種世界食品,幾乎沒有哪個國家不吃。在日本、韓國等方便面消費大國,他們的方便面里的添加劑放得甚至比我們國家還要多。有人曾表示日本的方便面比國產的口感好,就是因為里面放了提升口感的添加劑。如果方便面真有毒,這些國家早就禁止生產了,還用得著我們在這兒喊?”的確如此。作為一種“世界食品”,盡管方便面的垃圾屬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但它的消費量卻并未因此降低,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它與“毒”字無涉。
不過,仍有一半的網友傾向于接受“有毒”說,其言論中表達出對食品添加劑的不安和不滿,這種現實也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宣傳方面是否還沒做到位?答案不容回避:的確沒做到位。作為“宣傳工具”的央視及傳播其微博的媒體還犯這種低級錯誤,這本身就是宣傳工作沒做好的表現。事實上,過去已經發生的所有與食品添加劑有關的食品安全事件,真正的罪魁禍首都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添加(或者超量不當添加,或者使用非法添加物)。然而,這一事實許多媒體并未關注,也未進行負責任的說明,而是一味炒作“食品添加劑有問題”。這自然就加重了人們的誤讀,產生不應有的負面社會效應。
其實宣傳工作并不難做,只要在出現食品安全事件時,權威部門和專家及時出面進行科學的釋疑解惑就可以了。一些消費者容易聽信傳言,就是因為他們不懂,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食品添加劑是什么東西,他們才“不加鑒別”地聽信“有毒”說。如果有人有理有據地告訴他們相關知識,讓他們了解了事實真相,相信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回應。
我們必須要讓消費者知道的事實是,食品添加劑在現代食品工業中的地位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我們現在琳瑯滿目的各類食品。中國目前使用的2500多種食品添加劑,其中90%以上的原屬知識產權都在國外。消費者當然沒必要完全記住這兩千多種食品添加劑的名稱,但是宏觀上應該有一個共識: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能夠促使我們的食品工業不斷進步,改善我們日常食物的口感及品質。食品添加劑我們須臾難離,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伴侶,可別再給它們戴“有毒”的帽子了。
小編總結:各大食品企業的研發部門都在竭盡所能尋找最合理的配方,既滿足工藝需要,符合消費者的口味需求,又能控制成本。試想一下,在達到同樣的工藝目的的前提下,企業是愿意多添加增加成本,還是盡量少添加控制成本呢?答案應該顯而易見。
對于消費者來說,不必過多擔心食品中添加劑的使用,應該通過輿論和監管者督促企業合理使用。消費者首先要做的是選擇正規廠家的食品,從正規的超市、市場購買食品,這是最基本的保障。第二,使自己的食譜豐富起來,品種的豐富不僅僅可以使營養攝入更全面,也可以攤薄食品安全風險。第三,學會看營養標簽,了解均衡營養的知識,通過合理的膳食搭配實現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