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染色饅頭”等事件的發生,說明饅頭等主食目前處于小、亂、差的產業形態,而手工制作等也導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斷出現,制約了主食的消費需求和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主食加工業亟待進行產業升級。
探討主食產業化發展 食品機械體現重大價值
主食加工業蘊含巨大價值
9月8日,2013年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駐馬店市落下帷幕。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張天佐在今屆農洽會第二次新聞發布會上在回答關于主食工業化問題的提問時說:“中國人愛吃饅頭,僅饅頭一項,年產值就可達3000億元。”
主食加工業逐步實現以生產傳統米面制品為主,向以生產多種類主餐食品轉變,工業化主食產品產銷兩旺,品種呈現多元化,在面制主食中,饅頭生產能力達到日產1100余萬個、鮮濕面條達到1500萬斤,年產值約60余億元;涉及預制菜肴加工的企業近1400家,銷售收入1900億元。
“在我國,天津的‘狗不理’、河南的胡辣湯,為啥不能像美國的麥當勞那樣銷售到全世界?國家農業部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張天佐告訴記者,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主食,是以小作坊生產為主,沒有走工業化、標準化之路;而麥當勞走的則是“中央廚房”生產、各店點式銷售的營銷模式。
主食產業化成發展方向
“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很多都是小作坊,生產條件不高。如果食品生產能夠實現產業化生產,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張天佐說。“現在大家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機械化生產出的食品沒有手工做的好吃。目前,要在全社會樹立一個主食可以工業化的理念,工業化的產品不比手工的差。”
“受經濟、技術等條件制約,尤其是主食裝備技術的制約,全自動饅頭機、饅頭生產線等先進裝備無法普及,目前主食的生產,尤其是饅頭、鮮面條等面制主食,均以地攤、夫妻店、小作坊為主體,多由簡單饅頭機甚至手工打造,85%~95%的主食由大小作坊生產。”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食產業化概念的提出者劉曉真教授說,優質化是我國主食產業化發展的方向。
2012年,農業部啟動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工商資本進軍主食加工業趨勢明顯,消費拉動作用逐步增強。去年以來,我國已投入1億多元科研經費,研究饅頭、面條、米飯和菜肴的工業化、標準化這一大課題。
食品機械亟待創新發展滿足需求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主食產業化的重視,主食設備需求日益強烈。主食饅頭的產業化、工業化發展時間短,但手工制作一直制約主食產業化發展,饅頭等設備總體水平落后已成為制約主食加工業產業升級的重要瓶頸。
目前國內生產和使用的饅頭機,基本上都是模仿國外的面包生產設備和生產線中某幾個設備而成的,基本無自有知識產權。市場上的饅頭設備主要有對輥成型機、卷面刀切饅頭機、卷面捏斷式饅頭機、模仿手工隧道成型的智能化仿生饅頭生產線。其中模仿手工隧道成型的智能化仿生饅頭生產線,基本做到了達到和超越手工饅頭品質,同時是一套完整的饅頭生產線。
《食品和包裝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按照市場需求特點,重點開發面制食品機械加工自動化裝備,主要包括餅干、面包、方便面自動上料和配置系統、掛面自動包裝技術與裝備、饅頭自動集成技術與裝備、保鮮面團物流設施與配套技術裝備、保溫面條的自動生產技術裝備等。
小編總結:農產品加工成主食制品,一般可以比原糧提高增值3倍左右,并可帶動農民直接或間接增收。目前,加快發展主食加工業正逐步成為社會共識,可以說推進主食加工業正逢其時,這也不離不開主食設備的發展,相關企業應當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爭取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