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國目前正逐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升級產業結構,并努力擺脫低端產業,向市場上游進發。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競爭力也將逐步加強。不過,德國企業并不畏懼實力蒸蒸日上的中國企業,對于擴大出口信心滿滿。他們的自信來源就是德國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這給我國企業相當于呼了一個響亮的大巴掌!
徳企不懼中國實力增強 中國目前正致力于擺脫能源密集型重工業和加工制造業。為了增強競爭力,中國企業會收購其歐洲對手以獲得他們的技術。此外中國還加大自主創新。據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估計,中國中等技術含量的產品,如燃氣輪機、電冰箱和起重機的出口份額已從1995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40%。中國目前是德國的第五大市場。生產資料的出口目前占德國總出口的40%。而中國正下定決心要減少投資,這勢必會對德國產生一定的影響。
路透社稱,德國企業并不懼怕中國實力的日漸增強。讓徳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高枕無憂”的秘密武器就是其領先于世界的創新能力及技術。
德國德路工業粘合材料兩合公司(DELO)聯合常務董事SabineHerold自信滿滿地稱,“來自中國的競爭很大,但幸運的是,中國人并不如我們那么具有創新性,相比于將新技術引入市場,他們更擅長進行仿制。因此,他們總是比我們晚一步。”德國赫拉巴商業銀行經濟學家StefanMuetze表示,“德國目前處于技術的前沿,研發方面的指標顯示德國極具競爭力。目前我們是可以高枕無憂的。”
德國自信將擴大出口 路透社表示,目前德國目前專注于高性能高價位機械的開發。英特華咨詢公司預計,德國及其它外國廠商對高端機械的主導地位在未來幾十年都不會被動搖。該公司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要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機械產業,就必須要進行重要的結構及社會改革,這將會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此外,文章指出,隨著中國不斷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將會需要更多的機器來制造并包裝食物及其它消費品。糖果包裝機制造商Theegarten-Pacter總經理指出,這對于德國的機械制造商來時無疑是次大好機會。
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糖果機械制造和出口國。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食品和包裝機械協會估計,世界各地的糖果生產和包裝設備和機械的產值約為22億歐元。大約四分之一的機械生產來自德國。在出口方面,德國制造商持有40%的市場份額(2009年)。
德國糖果機械制造商將產品運往世界各地100多個國家:出口的半數產品銷往歐洲市場。2009年,第二重要的地區是亞洲,其次是近東和中東地區。北美排在第四位。兩個最大的國別市場多年來一直是俄羅斯和美國。在那里,德國制造商的市場份額甚至達到60%(俄羅斯)和48%(美國)。
技術依賴成阻礙 目前我國食品機械行業在引進國際高端設備時,沒能進行很好的消化、吸收、創造,沒能在市場跟蹤分析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把握市場的先機。因此,一直跟在國外企業的后面,沒有競爭優勢,沒有市場主動權。
對食品機械行業來說,要想與時代同步,要想繼續發展壯大,走大企業的正規發展道路,就要走國際化發展道路,與國際包裝機械市場同步,獲取最新的時代發展信息,這樣會更有利于企業本身的發展。然而國內要想了解到國際上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不但要等到國際上發布之后,還要等到有人進行過翻譯之后才能及時的了解到這些新興的技術,然后再加以運用,又需要一定的時間。
這樣一來,國內的技術水平始終趕不上,這樣外企在國內的發展也就有了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要想超過他們,就不能限制自己的發展,把市場延伸到國際上去,獲得更多的發展訊息。國際的食品機械市場始終也是發展在最前端,在國際上有更多的同行,不但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技術,有更多的交流機會,最主要的還是能讓自己的產品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和進步,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成果,迅速進入研發商業化。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一些企業一年搞幾個新產品,都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市場壽命很短。而國外一些知名企業幾年才搞一個新產品,技術壁壘很高。加強食品和包裝機械的自主創新能力,其目的是為科研產品注入別人難以模仿的技術含量。
大力推進食品和包裝機械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開發。加大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具有長效機制的創新體系,推進食品和包裝機械由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提高自主創新的認識。使科技設計者清楚地認識到,沒有自主創新的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難以形成長期的經濟效益。二是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首先要組建高素質的自主創新隊伍,實行產學研緊密結合,建立自主創新長效機制;其次要建立適應自主創新需要的設計手段和科研設施。三是制定自主創新和技術跨越的方法。許多企業不知道如何進行自主創新,不知道如何實現技術跨越。因此,研究制定我國食品和包裝機械行業開展自主創新和實現技術跨越的方法很有必要。
如此看來,徳企并非是完全可以高枕無憂的。在機械制造方面,德國企業需要應對來自日本、韓國以及產業結構日漸升級的中國的競爭。而在比精密工程專業性低一些的領域,中國可以將其自主創新的技術與其大規模的生產能力相結合,這將是德國可望而不可即的。我們期待中國企業能夠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中國創造,最終傲立群雄!